丹娜絲颱風兩度來襲,氣象預報屢遭質疑引爭議

熱門趨勢
2025/07/28 下午03:04
1 次瀏覽
0 則評論
新聞摘要

史上兩次名為丹娜絲的颱風均讓民眾對氣象預報的準確性產生質疑。

第一次是108年7月,當時氣象局(尚未升格為氣象署)預報失準,最初認為熱帶低壓不易形成颱風,後又預測其可能成為穿心颱,暴風圈將籠罩台灣,但最終颱風偏東北移動,未登陸台灣,成為氣象預報誤差最大的案例之一。

雖然未造成直接災害,但預報不準引發民眾對氣象預測的信心動搖,也間接導致航班取消、活動改期等無形損失。

第二次是114年7月,丹娜絲颱風從嘉義登陸,氣象署將其定為輕颱,但其在嘉南平原造成嚴重損失,包括農損、房屋屋頂毀壞、停電及通訊問題,災後重建至今未完全恢復。

氣象預報未能準確預測颱風強度與影響,民眾措手不及,甚至引發政治爭議。

此外,颱風預報不準還導致其他問題,如民眾過度防備搶購物資,菜價飆漲,高麗菜一顆竟達200元;颱風未如預期登陸後,民眾鬆懈,卻又因後續南部淹水及雙北大豪雨而遭受損失。

兩次丹娜絲颱風凸顯氣象預測的困難與挑戰,顯示天威難測。

民眾雖未因預報失準直接受災時過多指責,但長期的預報落差可能導致防災疲乏,影響信任。

氣象單位需持續精進技術與預報準確性,以減少災害與無形損失。

返回首頁

網友評論 (0)

暫無評論

評論功能暫時不可用,請稍後再試